为深入挖掘大运河的历史根脉与红色文化内涵,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滁州城市职业学院“运河红韵·产业新绿”实践团奔赴扬州与天长两地,以运河文化为主线,依托双城联动机制,开展了暑期社会实践长三角专项活动。实践聚焦“溯源·传承·振兴”三大主题,通过实地调研、主题研学与产业考察等多种形式,全方位体悟运河文明的当代价值,传承红色精神,探索区域产业发展的青春动能。
溯源:探运河文脉,促文旅融合
扬州作为大运河的原点城市和申遗牵头城市,是实践团调研的首站。团队走进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系统梳理了大运河从古代漕运枢纽逐步演变为现代文化符号的发展脉络,深入考察了运河与长三角地区农业、手工业及商贸业之间长期互动的历史。通过调研,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大运河不仅是一条交通动脉,更是促进区域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的“历史纽带”。
随后,实践团赴运河沿线遗产点展开实地调研,重点关注遗产的活态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现状。通过走访特色民宿、非遗体验馆等场所,并结合问卷调查,团队收集了游客体验满意度、商户政策需求以及当地居民参与度等多方面信息,进一步剖析“运河+文旅”模式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传承:研红色足迹,悟革命精神
大运河不仅是深厚历史文化的载体,更流淌着鲜明的红色血脉。在扬州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实践团以“信仰的力量”为主题开展研学活动,结合江上青烈士“课堂即战场”的革命教育实践,围绕“运河与革命精神的共生关系”等命题进行深入研讨;在天长市龙岗镇抗大八分校旧址纪念馆,实践团通过参观馆内珍藏的历史图片、实物以及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珍贵手稿,深刻体悟抗大精神所蕴含的“勇当民族先锋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于夺取胜利的英勇战斗精神、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牺牲自己一切的无私奉献精神”。通过制作主题微团课,团队进一步提炼红色精神内涵,逐步构建起“红色文化+运河文明”双主线育人体系。


振兴:探产业新路,助乡村振兴
天长市依托抗大八分校旧址这一红色资源与“中国芡实之乡”的绿色产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绿融合”发展路径,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作为运河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邮湖,其丰富的水网资源也为天长的芡实种植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实践团先后走访了天长市白塔湖莲藕芡实专业合作社和天长家厨食品有限公司,深入调研特色农业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成员们走进千亩芡实种植基地,亲身体验芡实采摘——踏入水田,亲手收获一枚枚包裹尖刺的“水中人参”,在感受农业劳作艰辛的同时,也体会到收获的喜悦。在随后的座谈会上,同学们与企业负责人展开深入交流,围绕芡实深加工产品的市场拓展提出“短视频科普+文旅伴手礼”等创新建议,以青年视角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思路、贡献新力量。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本次活动是我校青年学子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展望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文化传承、红色资源与产业发展的协同融合,不断彰显其综合价值,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更多青春动能、贡献青年智慧。(图文:杨阳,初审:罗航宇,复审:杨静怡,终审: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