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康复技术专业】
中医康复技术专业是我校高水平高职专业,2020年起招收高中起点三年制专科层次的学生。该专业是在健康中国大背景下,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能,结合社会对中医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需求和我校的办学定位而设置。获批省级“中医康复技术服务新兴产业特色专业”、省级“中医康复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省级“中医药产业知名工匠培养基地”等建设项目。
培养方式:
高中起点三年制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中国传统康复和现代康复医学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康复评定能力、康复计划制定能力和中医康复治疗专业能力,能够从事康复理疗及中医康复保健等方面工作,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培养模式:
坚持以学院为主体,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实施分类型培养,形成特色。在专业培养模式的设置上以“新医科”理念为指导,聚焦中医康复技术专业行业发展需求,打破学院、专业壁垒,构建“中医康复类疾病基层临床需求为导向,实施教学做结合、以康复技术任务为驱动导向、理论学习与临床实习相融合”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中医康复技术动手能力,积极探索双主体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特色: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地、校院(企)、科教协同育人,强化实践育人功能;实施“三共三进”,校院(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立专业与课程标准,共同编写教材,实现临床一线技能人才进课堂授课,学校教师进院(企)临床实践,学生进医院专业实践;坚持岗课赛证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保健按摩师等职业技能考试、1+X家庭保健按摩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内容融入专业课程;坚持智慧支撑,推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度融合,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新环境。
就业方向:
主要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保健等单位从事疾病康复及中医康复保健工作。
课程体系:
建立“三平台+两模块”课程内容体系,具体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其中专业教育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中医、康复医学概论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经络与腧穴、针灸治疗技术、推拿治疗技术、康复功能评定、运动治疗技术、疾病康复;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主要包括传统康复方向中医诊断、中药、中医内科、中医伤科;现代康复方向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社区康复、康复心理等课程。
师资团队:
中医康复技术专业教师团队专业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结构梯度合理。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占44%,硕士及以上8人占50%,双师型教师14人占87.5%,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专任教师严于教学,勤于教科研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成果丰硕,建成省级中医康复技术专业资源库,主持省级教科研项目10余项,公开发表高质量论文30余篇,参编教材7本,获批专利4项。
教学资源:
构建“平台+模块+方向”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形成了“专业建设与院(企)发展同步、培养目标与院(企)需求同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同步”的校院(企)合作良好局面。拥有生命科学馆、中药标本馆、针灸推拿实训室、康复评定实训室、运动疗法训练室和作业疗法训练室等中医传统康复和现代康复技术专业实训室,配备先进完善的实验实训器材;省级中医药知名工匠培养基地1个,省内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10个,充分满足学生实训实习需求。
培养质量:
学生获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1项、铜奖4项,“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2项,院中医康复技能大赛一等奖5项;学生参加家庭保健按摩等级证书考试,保健按摩师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获证率达95%以上。
改革创新:
实践教学创新校企联动模式,企业医师、技师进校开展教学,传授特色康复技法;与康养机构、康复医院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聚焦多元拓展,设“传统康复”和“现代康复”专业选修方向,拓宽就业口径。